做宣传工作里的“三好生” ——记校党委宣传部教师党员李瑞德同志

发布者:方波发布时间:2015-09-30浏览次数:2233

他曾经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,在学期间多次荣获“三好生”称号。

现如今,已经从事宣传思想工作8年多的他,也俨然是工作领域的一名“三好生”——服务改革发展的“好鼓手”、学生成长成才的“好帮手”、工作学习两促进的“好学生”,曾经荣获“福建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”“福建省社科普及先进工作者”“福建省法律进学校先进个人”等多项荣誉称号。

他就是福建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理论教育科科长李瑞德同志。

服务改革发展的“好鼓手”

“高校是高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子的集聚地,他们的思想具有独立性、选择性、差异性等特点,做宣传工作不能一味‘灌输’,而要讲究艺术方法,既要激发兴趣又能润物无声。”多年的高校宣传工作经验,让李瑞德对高校师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有更深的认识,他也总能在工作中创新方法,以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学校的好故事好声音。

在工作中,李瑞德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、重要纪念日为契机,组织策划了“90后对话90年”、“旗山访谈录”、“百年师大人”等一批精品栏目;推出学校“年度重大新闻事件回顾”、“师大表情 师大坐标”等师生喜闻乐见的活动,收到了良好成效。

2013年,他组织策划了“美丽师大随手拍”网上活动,利用校园主页和个人微博、QQ等载体,通过学生的眼光和镜头,把百年学府的人文底蕴和优美景观形象地展现出来,引起了很好的反响。目前,“美丽师大随手拍”活动已经进行了三季,在校园网上的点击率也节节攀升,达到了14000多次,并且流行于各类微博微信上,成为了许多校友了解母校、师生展示校园美好形象的重要资源,同时也成为社会了解福建师大的一个重要窗口。

责任、热情、执著、精益求精,这是李瑞德对工作的追求。他说,干宣传工作,对我来说喜爱而且适合,学校把我从一个大山里的农村孩子培养成现在的高校党务工作者,我有责任、有义务把这份工作干好!

近年来,福建师范大学的改革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,正在迈向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新征程。作为宣传干部的李瑞德不仅喜在心头,而且坚持用笔尖书写故事、传递梦想、鼓舞斗志,及时向师生和社会各界传递了学校的良好发展势头。由其负责起草的多篇报道文章和具体负责的活动在《光明日报》、《福建日报》,《高教领导参考》、省委《八闽快讯》、《福建理论学习》等刊发,较好地向社会讲述大学好故事、传播高校好声音。他本人也多次荣获“福建师范大学信息工作先进个人”等荣誉称号。

由于从事文字工作的特殊性,他经常需要克服家庭、身体的各种困难加班加点。他的同事黄荣明对于学校第七次党代会期间的工作印象深刻。他说:“党代会期间,为了在第二天会议开始前能把会议简报送到各个代表团手中,需要对16个代表团当天的审议和讨论情况进行整理,李瑞德老师那整晚都在反复修改与斟酌相关材料,等我们把16份简报都印好后,已经是凌晨4点多了。他还把所有加班的同事都送回家后,自己才回到家中休息。”

学生成长成才的“好帮手”

“故事终将结束,但讲故事的人一直都在。”在学生眼里,李瑞德就是那个“讲故事”的人。在指导校广播电台工作期间,他给许多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
还记得6年前接手校电台的指导工作时,恰逢承办一年一度的“校园普通话大赛”举行。为了深入了解这项活动,他和电台学生干部一起观看历届视频,查看相关资料,考察兄弟院校相关活动情况,研究探讨活动方案。在经过深入的调研之后,一个想法在李瑞德脑海中形成了:“把主持人比赛的元素融入这项传统赛事!”。“要通过活动模式的创新,提高比赛的观赏性,让参赛选手有更多展示才艺的机会,同时也能为组织活动的同学提供更为广阔的锻炼平台。”谈起活动改革的初衷,李瑞德如是说。

说干就干,李瑞德倾注了大量精力与学生干部反复研究活动策划、节目环节设置和现场安排。经过三个月的筹备,“升级版”的普通话暨主持人大赛决赛在旗山大会堂如期举行。那晚,旗山大会堂座无虚席,气氛热烈。高水准的评委阵容、焕然一新的比赛模式,为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,给大家留下了难忘的记忆。

李瑞德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,不仅体现在大型赛事上,更多地融入到了电台的日常管理中。“不管是工作态度,还是处事哲学,瑞德老师对我的影响都是蛮大的。”回忆起曾在电台担任台刊编辑的日子时,目前已经是校报记者站站长的牛静笛感慨道,“大到刊物的整体策划,小到段落间的标点符号,瑞德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指出其中的错误。”牛静笛说,老师的严格要求和细心指导,让她从一个马虎大咧的小女生,变成如今相对严谨的学生记者。她至今还记得老师说的那句话:“台刊是电台的一张名片,同时也是你和我的名片,我们应该共同把这张名片变得更将靓丽。”

在前任台长张明同学看来,李瑞德是一个比较开明的指导老师。张明说“其实在微信刚刚火起来的时候,老师就鼓励我们去做调查,寻找微信与校园广播的契合点”。当时还不熟悉微信的张明露出了一丝迷茫,对此李瑞德鼓励她先去了解微信的情况,调查各高校电台微信平台开通和使用情况,再提出校电台微信平台建设的方案。并且还向张明介绍了一个自己已经毕业、在做微信业务的学生,让他来指导帮助张明。

“放手而不放任,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新事物,要求每项活动有调研、有策划、有总结、有留档。”这是已经工作的学生吴治平对李瑞德指导学生的深刻印象。

工作学习两促进的“好学生”

“能力不强要被急死,笔头不硬要被憋死”李瑞德经常这样“调侃”自己,他说“宣传干部,首先应该是一名学习型干部”。

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。2012年,李瑞德报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博士并成功被录取。现在正在着手博士论文写作的他说起读博经历时似乎有很多感慨:“其实我考博也是再三犹豫,因为平时工作比较忙,怕读博会影响工作,加上当时小孩子刚出生不久,所以有所犹豫。”但是,有个小插曲促使李瑞德下定决心去进一步学习深造。2011年,他所在单位的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开展共建活动,许多学生思想活跃,关心理论、热点问题,在交流中,同学们提出了“马克思主义的魅力何在?中国为什么还需要马克思主义”、“人难道一定要为社会活着才有意义吗?”等等问题。李瑞德听了以后内心比较忐忑,他说“当时就觉得自己肚子里的‘货’还不够,还没办法把一些大家关注的理论问题讲深、讲透”。他觉得,要当一名好的宣传干部,必须不断加强自我学习、自我提升,而“对于高校干部而言,考博比较方便,领导也很支持,是一种比较适合的学习方式”。李瑞德回忆起当初的决定依然印象深刻。

除了攻读与工作有关的博士学位外,李瑞德还把科学研究作为加强自身学习、推动工作的另一种尝试,力图做到工作、研究、学习的有机结合。近年来,他积极参与并负责执笔多项省级党建与思政工作专项调研;主持了3项省级理论课题的研究工作;与工作有关的多篇研究论文荣获各类理论研讨会一、二等奖。

在李瑞德眼中,作为高校宣传部门的干部,如果不重视学习,如果不学以致用,自己最多只能是一名“办事员”,配不上“宣传思想工作者”的称号。


版权所有 © 2019 福建师范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